“贫困”的理解差异学生和家长对贫困问题的理解的不尽相同导致很多人申请贫困生,部分学生还提供夸大其贫困程度的信息。各种因素导致贫困生认定标准难以确定,不管如何确定标准都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
13认定氛围难形成
目前,贫困生认定缺乏良好的氛围。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只要被认定为贫困生就能享受到无偿资助,一些非贫困的学生想方设法通过贫困生认定获得资助,如果他们处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可能他们就会打消认定的念头。但是,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大学生诚信系统还在建设之中,这使高校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收入、支出及其变化的真实情况,也无法使工作人员和学生完全按诚实守信的规则来办事,从而使高校贫困生认定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氛围。
14认定质量难确保
高校进行贫困生认定时,对贫困生家庭情况逐进行实地走访核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其准确性比较高。但在人数多、生源分布广的情况下显然难以办到,而且将耗费巨大的成本。因此,一般高校只能采取个别走访的方式,不能全面了解贫困生真实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对贫困生的确定缺乏有效的真实依据。甚至,直接将贫困生认定成本外化,将贫困生认定的主要程序交给生源地政府,学校再根据生源地政府出具的证明进行认证,形成“调查情况表学生意见一老师意见”评定出所谓的贫困生。其实,这样的贫困生认定过程缺乏约束性,很难认定出真正的贫困生。另外,工作量巨大的贫困生认定,要做好、做细它,除了学生工作者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外,充足的学生工作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工作人员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力量甚微,要完成如此艰巨的认定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难以确保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做好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主要途径
2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国家信用征信系统
目前,贫困生认定问题难以解决主要在于如何解决信息间的不对称问题。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了解的缺乏使得高校与贫困生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从理论上讲,诚信首先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国家信用征信系统。国家信用征信系统应该实现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联网,尽快实现网络公共资源的共享,建立个人收入、税收、受资助、信贷、缴费、消费等信息的监管系统,让高校能够通过该系统,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能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