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豪斯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方法及其当代争论摘要:赫斯特豪斯是当代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最重要
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论美德伦理学》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和现代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相竞争的规范美德伦理学,在菲利帕福特的基础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发展了一种伦理自然主义。但是,她的这一美德伦理学方法能否在说明美德概念第一性的同时,而不失去对丰富的道德生活的解释力,仍然承受着很多道德哲学家质疑。
关键词:赫斯特豪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一、当代道德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偏离在欧洲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作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之前,其传统地位的丧失也昭示着现代性问题的出现。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宣称,现代性及其实践哲学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它们遗失了亚里士多德传统中那些最为重要的东西。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是一个既立足于又超越与其传统的完整系统,那么,现代性实践哲学则是这个系统破碎之后的产物。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更迭之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道德语言和实践到今天已经破碎,我们所继承下来的不过是一些从那个时代残留下来的,失去整体性意义的道德碎片。麦金太尔谈到过这样一个关于禁忌的例子:波利尼西亚土著人曾有过男人不能和女人同桌吃饭的禁忌,但是他们也不理解产生这个禁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且后来夏威夷岛上的各种禁忌被轻易废除后,也并没有引起任何
f社会性的后果。他认为这似乎可以说明”剥除禁忌规则的原初语境,它们立即就有可能变成一套独断专横的禁令;诚然,当原初的语境消失,那些禁忌规则最初得以理解的背景信念不仅被放弃而且被遗忘之时,从特征上讲它们也就变成了独断的禁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代义务论所信奉的那些道德规则是不是也与这种禁令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近代科学的范式抛弃了目的论的世界观,否认存在本身包括人具有自在的目的。因此,人的实践目的必须由人主观设定,而不能归结于某种本性或自然的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否定了客观目的的价值,出现了多样化且不可通约的主观目的,因此,实践哲学就或者只讨论如何实现主观目的,或只讨论如何约束它们使之具有相互承认的合理性。面对亚里士多德之后道德哲学的失范,启蒙以来的道德哲学家试图重建规范性,最典型的建构就是功利主义和以康德主义为代表的义务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将规范性建立在主观价值之上。事实证明,在主观性上重建规范性是及其困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