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降水量减少,造成生育期缩短、生长发育不足,减少了农作物光合作用累计干物质的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柳江县玉米、谷子在平均温度升高1℃时,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d,减产幅度约为5~15。此外,降水量的变化对甘蔗的产量、含糖量也有较大影响,降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产量下降(如表1)。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23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而引起的干旱性气候及昼夜温差的减小会严重影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质量,降低经济效益。此外,CO2浓度的升高虽然会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和养分,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但是,不同农作物对CO2的适宜浓度不同,CO2倍增的环境下虽然会提高大部分农作物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但也降低了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
24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10~245亿hm2,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103。而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气温升高,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大大降低,很容易导致翌年春夏季节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无疑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夏季气温升高,更会加速病虫害的蔓延,如水稻稻瘟病、稻飞虱,棉花害虫红蜘蛛、棉铃虫,瓜类白粉病等病虫害有严重发生的趋势。
3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对策及措施
31加强灾害预报
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2调节种植结构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对现有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因积温增加和生长期的变化,一熟区的南界将北移,双季稻区和三熟区北界也将北移。水稻的种植应选择抗旱品种,在干旱地区应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而适当发展玉米、花生等耐旱作物。此外,尽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吸收CO2的能力。
33提高抗旱能力
应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管理和灌溉系统。政府主管部门应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兴水利,大力发展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