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有关。C、乐恢妻子常常劝乐恢做人不要太耿直,乐恢表示尽管不忍心,但仍需尽忠职守。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第Ⅱ卷(共126分)9、请用“”为以下文段中的划线句作断句。(分)、请用为以下文段中的划线句作断句。(3为以下文段中的划线句作断句。(平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菜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4分)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4分)
四、默写:(四题选三题,共6分)默写:(四题选三题,:(四题选三题1、《醉翁亭记》中描述山间四时景色之变化:野芳发而幽香,2、《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3、《琵琶行》中的一句“,;,风霜高洁,。。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绝妙的声音的类比联想。
4、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五、现代文阅读:(分)现代文阅读:(16:(
“和”之内涵与定位和之内涵与定位
2
李中华
f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