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第六章多元文化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教材中的文化类型失衡
在郑金洲所著的《多元文化教育》一书中指出,有人以我国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及中学英语为例,进行了教材的性别角色分析,发现在故事性课文及插图中,首先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故事中男主角明显多于女主角。这种倾向,故事性课文较插图更为明显,并且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越是反映古代人物形象越明显。其次是男女的职业特点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除真人真事外,女性多充当小学教师、医生、护士、保育员、营业员、农民、纺织工、服务员等工种,只有个别是司机与跳伞员,多数女性无职业,主要从事家务劳动。而男性的就业面则要广泛,绝大多数有职业。在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上也存在着偏见,男性表现出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智勇双全,顽强进取;而女性则表现为无知低能,目光短浅,温和美丽,寻求同情和保护,还兼备人类不良品德,如吝啬、尖刻、爱慕虚荣、不明是否、虐待弱小等。目前仍在被广泛使用的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化内容,成人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所占比例偏少。课文中出现的中心人物角色直接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课文共有89篇,其中小学阶段74篇,占课文总数的2615,初中阶段15篇,占课文总数的872,除反映一般文化也即常识性知识的文章外,其余课文主要是有关成年人的工作与生活的内容。
这套教材在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欠妥之处。尽管汉族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但我国同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对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反映,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全套语文教材中,直接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只有9篇:《一只小羔羊》、《猎人海力布》、《草原》、《难忘的泼水节》、《葡萄沟》、《女邮递员的信》、《驿路梨花》、《老山界》、《亲人》,约占课文总数的176,其中涉及的民族只有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哈尼族、瑶族。这里并不是说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应该有所反映,而是说,至少对一些有独立的文化形态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应作更充分的反映。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例如反映沿海文化的比例过大,内陆文化的比例过小;弱势群体文化很少受到关注;在阶层文化中,反映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文化的文章有45篇之多,并且反映领袖人物、英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