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7))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4、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能够适应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二、研究方向
1、流域综合治理山丘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诊断,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流域治理措施体系,流域经营技术和流域治理效益评价。2、水土流失监测与控制山丘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水土流失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流域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3、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的营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试验研究方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方法,特殊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等。4、城市林业与水土保持城市林业的环境功能和水土保持效益,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布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研制,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
f三、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包括学位论文答辩时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必要时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1年。在职硕士可延长2年。
四、课程设置
为了使硕士生掌握本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研士生修完并取得总学分32个(2学分实践性环节),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历和跨学位考的研究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32学分的总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学位课(18学分以上)1、公共学位课程(7学分)1自然辩证法2外语2、基础理论学位课(5学分)(1)多元统计分析(2)森林水文学(3)森林土壤学(含第四纪地质学)3、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程(6学分)(1)水土保持学(2)防护林学(3)城市林业(4)流域管理学选修课(12学分以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