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2378。在临床上,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157981。有研究显示,急性DILI发病3个月后约42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随访1年约17的患者仍存在肝生化指标异常82。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24。3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是基于受损
f靶细胞类型的分类。由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初步建立、后经修订的前三种DILI的判断标准为37783:(1)肝细胞损伤型:ALT≥3ULN,且R≥5;(2)胆汁淤积型:ALP≥2ULN,且R≤2;(3)混合型:ALT≥3ULN,ALP≥2ULN,且2<R<5。若ALT和ALP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R=(ALT实测值ALTULN)(ALP实测值ALPULN)。在病程中的不同时机计算R值,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DILI的临床类型及其演变。新近有研究提出“新R值(
ewRNR)”,与R的不同是取ALT或AST两者中的高值进行计算84。胆汁淤积型DILI约占DILI总数的30,有认为此估算可能偏低69。肝血管损伤型DILI相对少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靶细胞可为肝窦、肝小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门静脉等的内皮细胞,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8586、紫癜性肝病(PH)8788、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CS)、可引起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的肝汇管区硬化和门静脉栓塞、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等71。致病药物包括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草药、某些化疗药、同化激素、避孕药、免疫抑制剂及ART等,其靶向的血管内皮细胞各有不同或存在交叉。例如,SOSVOD与肝窦和肝脏终末小静脉内皮的损伤有关,临床上主要由大剂量放化疗86以及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植物如土三七等引起85。土三七等引起的SOSVOD近10年来我国已报道100余例。应注意感染、免疫紊乱、各种能导致血液高凝、高粘或促血栓形成的因素、微量元素异常及肿瘤等也可引起肝血管损伤,这些
f因素可单独或共同起作用。4DILI相关肝脏良性和恶性肿瘤(二)DILI的临床表现急性DILI的临床表现通常无特异性。潜伏期差异很大,可短至1至数日、长达数月。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血清ALT、AST及ALP、GGT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36。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ALF或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性DILI在临床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