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图与纵断面图以及必要的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进一步核实断层的性质、产状、位置与规模等;⑵采用弹性波反射法确定断层在隧道内大致位置和宽度;⑶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高分辨率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⑷必要时采用超前钻探预报断层的确切位置和规模、破碎带的物质组成及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⑸采用隧道内地质素描、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分布位置;⑹地质综合判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岩溶预报1、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体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应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地质现象的统称。临近大型溶洞水体或暗河的前兆标志主要有:裂隙溶隙间出现较多的铁锈或粘土;岩层明显湿化、软化,或出现淋水现象;小溶洞出现的频率增加,且多有水流、河沙或水流痕迹;钻孔中用水量剧增,且夹有泥沙或小砾石;有哗哗的流水声;钻孔中有凉风冒出;2、岩溶预报应探明岩溶在隧道内的分布位置、规模、充填情况及岩溶水的发育情况,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3、岩溶预报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
f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方法;4、岩溶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⑴研究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辅以工程
地质补充调绘,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岩溶发育的规律,宏观掌握区域地质条件,指导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着重查明和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
①地层岩性: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的分布与接触关系,可溶性岩层的成分、结构和溶解性,特别是强溶岩(质纯层厚的灰发达地区、盐岩)的地层层位和展布范围,及其与隧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
②地质构造:隧址区的构造类型,褶皱轴的位置、两翼岩层产状;断裂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特别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主要节理裂的性质、宽度、间距、延伸方向、贯通性及充填情况等;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特点等。分析上述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及不同构造部位岩溶发育特征和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划分岩溶发育带;分析上述构造与隧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
③岩溶地下水: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位动态及水力连通情况,分析隧道受岩溶地下水影响的程度。
④隧道处于岩溶垂直分带的部位:根据隧道线路高程、穿越山区地形、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区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