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中小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舍破旧,建筑面积小。因此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寄宿求学的需求,教师也难以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加强沟通协作。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不断侵袭,以及大量充斥着的各种媒体的不良的、诱导性的视听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良性影响,出现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对于那些需要得到关爱、帮助、引导的“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和极不公平的。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网络成瘾、攻击性强、孤独感、无助感、无价值感、自我压抑、自我封闭、人际适应不良等大量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点,对其生活、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变化较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重要时期,其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与任性并存,极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迫切需要得到关爱、理解、尊重、引导和帮助,需要情感的归属和依恋,需要安全保障和安全体验,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需要得到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公民的认同,需要得到展示才华、表现自我、证实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这些需要满足机会的缺失或弱化,许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怎样调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认真而切实的反思,针对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
f策。
1、各级政府都应切实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广大干部,尤其是分管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干部都应有重视“三农”问题的意识,切实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多做实事,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能安居乐业,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同时,要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注重教育投入和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以便使农民增强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而且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加强与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