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都存在不少的误区,一些中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比较任性,对人冷漠,虚荣和自卑等。如何培养和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现就谈几点:一、激励中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1.自信激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随便划出几个同学,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同学经过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特别聪明的学生。受到这番话的影响,老师总觉得这几个同学特别聪明,所以一直以对待聪明的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一年以后,这几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都不自信。现在中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十分突出,往往因对自身不了解或与周围的同学相比较,将自己的缺点放大,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不喜欢自己,怀疑自我价值。教师应多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信起来。2.情感激励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又对活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目前中小学生大多重义气,讲情义,宁愿犯错误也互相袒护。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运用好情感,亲其才能明其信其,用情感去引导,去感染学生,彼此建立良好的情感和友谊。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以理服人,要以情感人,要做起来。3.责任激励只顾自己的需要和索取,往往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是当今一些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我们要教知学生,给予与奉献,做学生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责任推动着人的不断进步和成长,对人对事要负责。通
f过责任,让学生完成一定的目标,通过目标的完成让学生感受责任,从而推动其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骂出来的,也不是逼出来的。学生犹如一棵等待成长的小树苗,要开好花,要收好果,就要为其剪除杂枝。我们要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激励中明白到过错,在激励中寻求进步。二、加强正面教育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十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