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以了。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r
r
三、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r
强调知识传授是传统备课的一大特点,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新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因此,在教师讲的设计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考虑不多。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备课“备知识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在激发学生情感上做文章,要知道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看看过去的备课笔记,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备课构思都缺乏“情感激发”这一部分,这是一种欠缺。“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情感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进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广大教师都在认真学习“新标准”,实践“新理念”,教师的备课理念、课堂教学行为的确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正成为广大教师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r
r
四、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r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比较重视。这种思想在很多教师的备课中也是“根深蒂固”。有相当一部分备课笔记简直无异于“习题集”,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反思却被忽略。这种教学的最大收获就是成绩可能是“骄人”的,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与此不能成正比的。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骄人成绩”的获取主要大量操练,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所以说,教育、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远离实践,更不能远离创新。备课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工夫。r
r
五、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r
传统备课考虑较多的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