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重拾传统并不等于简单复古
传统,即“传而统之”,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同时,又从现实出发对传统进行不断地修正、更新和扬弃。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推波
f助澜,许多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美德被怀疑甚至抛弃。人们急切地想通过背离传统而踏入现代。岂不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摆脱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长得像韩国人,穿得像德国人,说话像英国人,但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是中国人。
重拾传统在今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党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高扬民族旗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实,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正确对待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更加自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认真挖掘,辩证对待。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意义。面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