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教师的幸福人生r
一、千年的追寻:幸福的真义r
幸福是个极富有魅力和诱惑力的字眼,其不同于职业、安全、社会地位、自由、金钱、收入等其他生活追求,这些只是提供给人们获得幸福的可能性,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幸福则具有本体性意义,是人们存在和生活的基本目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古往今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在普遍地追求幸福,探寻幸福,而对幸福真义的把握无疑将有助于人们获得并创造幸福。r
历史的追问r
幸福是个古老而神圣的话题,在西方,人们对它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三暂时期。苏格拉底有言:“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苏格拉底把幸福与智慧联系了起来,十分强调智慧和知识在人们获得幸福中的重要作用。柏拉图则认为“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威力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在他看来,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才能进入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这样在解脱了肉体的愚蠢之后,我们就会是纯洁的,并且和一切纯洁的相交通,我们自身就会知道到处都是光明,这种光明不是别的,乃是真理的光。”亚里士多德则把德行看成幸福的重要构成内容,认为“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r
继古希腊三哲之后的伊壁鸠鲁对幸福的阐述更为直接丰富,他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还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惟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而与身体的快乐相比,我们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幸福离不开快乐,但却不能等同于快乐,伊壁鸠鲁将二者等同这是值得商榷的,赫拉克利特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仅仅把肉体看成是一种幸福是错误的”。德谟克利特则指出:“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r
到了近代,对幸福的阐释最富有代表性的便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幸福来自本能,尤其是人们性本能的满足,“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肌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因此,本能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