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数学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不可讳言的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于推崇学生的自主探究,否定了教师的系统讲授”等误区。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尝试对这些误区作一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探讨。一、误区之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开课成为教学表演”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有这种情形:新课程的实施成了一项“面子工程”,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表明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了。于是,公开教学是“新课程”,极力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多媒体课件用上了,定理的证明不再“纸上谈兵”,学生也有了发言权;但平时上课并非“新课程”,教师“扎扎实实”且拼命地讲数学习题,学生整天在题海中遨游。“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束了,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重点”。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已经在不同的班级上过数遍,最后呈现给听课者的其实是一堂“完美”的作秀课。这类“只开花不结果”的教学表演,既有损教师的师德风范,又严重毒害了学生的纯洁心灵。同时这类公开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根本就没有观摩和研讨
f的价值。2“提问没有思维力度”的现象由于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所以有时教师把一个完整的数学问
题的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问学生,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
3“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有的教师在用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时,为了增强感染力,加上了绚烂的画面、眼花缭乱的动画、动听的音乐等,大量的次要因素冲淡了作为主体的本身。学生虽然有了兴趣,但却不是对主题内容。这样的内容只能是过眼云烟,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还能记起音乐是什么,却忘记了这节的主要内容,岂不是喧宾夺主?以上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都不符合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即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因此难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误区之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