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部分是源于美国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顶端,因而所带来的红利。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首先是大量进口消费品的物价持续下跌,直接带动物价下降,然后是大量工业用廉价初级产品进口,亦降低了美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据估计,进口价格的下降对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贡献了约06个百分点。
美国的低通胀,更在于美元的霸主地位,而使得全世界人民不愿意美钞不值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采取促使美元越来越值钱的强势美元政策后,全球对美元需求日增,现今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6成;在国际贸易中,有23是用美元结算的;国际证券发行总额接近50用美元;国际贷款总额中以美元计价部分也接近一半;所有美钞66都是在国外流通的,约34的新增发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
美元保值升值的强势,一边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使得国内旺盛的消费无法推高物价;一边吸引全球资本大量流入,推动投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低通胀和高增长得以同时实现。
但从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不惜动用类似直升机撒钞票的行为来刺激经济,先后两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共计向市场注入了超过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在同样的时间段,中国面对拍岸而来的经济寒浪,也掀起了天量放贷潮。
同样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而中国是通货膨胀得火热。经济学家赵晓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美元放水,其他国家吸收其流动性,这个过程中美国坐收铸币税,这与中国大陆放水淹自己百姓是两回事。
“美元三分之二是在国际市场流通,他们实际上在用全球的通胀来解决自己国内的通缩。”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
也有学者认为,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安安静静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友好”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反观自身,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四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7、87和当前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