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miRNA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勇军等来源:《右江医学》2015年第05期
【关键词】微小RNA;骨肉瘤;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
10031383201505025
miRNA是近些年来研究的一大热题。它是在进化上具有高保守性的非编码蛋白序列,多在真核生物及病毒中被发现。其主要是通过与靶向信使RNA特异性结合,产生译翻译抑制和RNA降解。它参与生物体内多种调控途径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肿瘤的发生、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miRNA的发现对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对多种疾病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以miRNA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其在骨科疾病中的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1miRNA的一般概述
11miRNA的发现及合成
miRNA最早发现于1993年,Lee等人在秀丽丝虫中发现了miRNA家族中的第一个成员Li
4,开始并未吸引人们的目光,直到2000年,Rei
hart等1在丝虫体内发现了另一个成员miRNAlet7,并提出其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可能是多种生物中所共存的机制这一学说。由此,miRNA的出现给学术界带来了又一大研究课题,不断有关于miRNA的发现、学说等浮现在人们眼前,最终科学家们在线虫、果蝇、哺乳动物、病毒等中发现了大量的此类RNA,并统一命名为miRNA。miRNA的合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2。首先是在细胞核内,编码miRNA信息的基因通过RNA聚合酶Ⅱ转录成具有特殊发夹结构的primiRNA;其次在Drosha酶的微切割下形成具有茎环结构的miRNA前体,称为:premiRNA,长度60~70
t,最终premiRNA转移到胞浆后在Dicer酶的作用下形成一个5’端磷酸化、3’端有2个游离核苷酸的不完全互补且不稳定的双链RNA分子,并迅速降解成为长度为21~25
t的单链非编码的miRNA;最后由最终产物与靶基因结合来发挥基因调控作用。
12miRNA的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
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非编码蛋白、短序列且高保守的小分子RNA。成熟的miRNA通过与靶向mRNA的3’非翻译区域结合来实现基因调控。根据其结合匹配程度不同可分为两种作用机制。一类是与靶向RNA完全或者近似完全配对,而发挥与siRNA类似的作用,引起靶mRNA的降解,从而抑制其翻译;另外一类是与靶向RNA不完全的互补配对时,miRNA主要通过抑制靶RNA翻译时的启动和延长阶段达到抑制翻译的作用。随着人类发现miRNA的重要功能后,其检测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如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