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37规定的“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联系的。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联系”的要求。【教材分析】本框题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围绕这个主题分别讲述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多样性。第一层意思第一段:通过太阳风暴对通讯的影响,说明生活中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列举“名言”和引用“相关链接”,概括说明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是在联系之中。进而指出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所以把联系的概念定义为: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第二层意思第23段:从两方面讲述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一是说明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指出联系的客观性是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从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两种情况加以分析。二是指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第三层意思第45段:从两方面讲述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一是列举种种联系,并指出把握联系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指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能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阅读和讲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科学的联系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认识到与同学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注意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的材料(如同学的互帮互助,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采取的措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教师调查了解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初步提出了哪些问题。【整体思路】课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