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与机会
作者:张洋来源:《新营销》2014年第02期
著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曾下过一个精妙的定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的身体能力是有限的,而媒介却延伸了它的可能性,每一种媒介都是对人类身体有限性的一种延伸方式:广播延伸了听力、报纸刊志延伸了视力,电视则同时延伸了人的听力、视力。循着麦克卢汉预言的轨迹,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对此论断并不难理解无远弗届的万维网延伸了我们的肢体、感官乃至精神。通过网络,我们能和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在瞬间发生联系,也能轻易地获得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的新闻,跟着多彩多姿的文字影音资料游历世界、拜访世人……回顾媒介历史,说电视、电脑等设备为“人体的延伸”未免有些牵强,因为从构造上它们大多是固定的,并不直接地与人的机体发生关联,设计形式也是冰冷机械的。一直到了2007年苹果手机问世情况才发生改变作为媒介工具的科技产品开始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性,体验上看重“直觉化”,重视用户与信息交互时的直接与自然感受。随着手机、平板等进入更多人的口袋,原本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媒介开始变成我们的虚拟“代言人”,代替我们去触摸、去感知,个人的视听感受能力通过网络真正地触控到了全世界,在此意义上的媒介也真正成为了“人体的延伸”。当人们对可穿戴、人机交互这样的概念不再陌生,技术不断进步时,市场对于智能化、移动化的产品追求也被推向了极致。“可穿戴设备”从概念走向商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井喷并得到肯定的一年,GoogleGlass、fuelba
d、fitbit……大牌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光是三星的GalaxyGear上市两个月即突破80万台销量。更值得关注的是,Kickstarter等以鼓励小型创新产品为主的众筹网站在国内外走红,作为“微创新”代表的各式可穿戴概念成为了众筹项目的主角。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历史背景、市场期待、研发热情等方面都显示出令人期待的潜力!与电视、广播等媒介设备的功能无异,智能可穿戴设备本质上同样是为用户提供获取与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彻彻底底的“媒介”无疑,只是它作用于人身体的方式更直接,更接近人的生物性。中国计算机学会可穿戴计算学组组长、哈工大可穿戴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孝宗曾说过:“可穿戴机是人机合一的产物。虽然代替不了人,但可以增强人的能力、感知,使人真的具有三头六臂。”可穿戴设备成为真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