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把握《品德与社会》课标理念提升合作学习实效
作者:李光映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9期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于是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组合作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1402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教学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从过去个体与个体的单独竞争式学习中走出来,有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群体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分析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仍有很多问题,请看看一下两个来自品德课堂的实况转播。现象一:监控不力《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学会拒绝》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发现的规则交流一下,生:(还未满一分钟,小组1讨论完毕,有两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旁边的小组看到有人举手,也停止了讨论,开始举手,而且比组1的学生举得更高。)师:(看到有部分学生举手,提前结束讨论)谁来汇报一下?生1:(组1中的积极份子)……生2:(组:2中的佼佼者)……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显然尖子生举手过早,教师缺乏有效的监控,只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差生只是去听,如果经常这样,差生会惰于思维,丧失学习积极性,小组结论的发言者的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能者为之”更是为差生的无所事事提供了庇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合作学习,而且其过程对小组内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现象二:虚假合作《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学会和谐相处》师:你们同桌之间、同学之间、你与父母之间闹过别扭吗?组内讨论一下。生:(开始讨论,一会儿就结束了。)……师:小组内开展故事会,夸夸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例子。生:(开始夸,6人组才说了23人。)师:(继续下一环节)……分析:在这些片段中,给我们一个感觉,讨论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没有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有走过场之嫌。在有些课堂教学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