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等。6本章教材包括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录像教材,录像教材分为“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配合使用。
1
f7力求形式活泼,适当引入漫画形式。本章教学重点: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二氧化硫、浓硫酸的重要化学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本章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二、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节氧族元素第二节二氧化硫第三节硫酸第四节环境保护实验七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本章复习212211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教学目的要求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的递变关系。3使学生对臭氧有大致印象,初步认识同素异形体,并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4使学生对过氧化氢有大致印象。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三部分。教材的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段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其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和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表61的左部,主要表示原子的一些性质,中部表示单质的性质,右部表示化合物氢化物和氧化物及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教材从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入手,引出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从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等,导出它们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进而讨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氧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递增,这是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运用元素周期律中关于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递变的规律,同样可以推断出上述结论。由于学生已有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中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以及氢
2
f化物的性质等来讨论。教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