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
一
“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让数学之美走入生活
数学之美思维之美、理性之美。
30余年前描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发了无数人对探索数学未知的向往
20余年前陈省身登高一呼让国人燃起中国数学走向国际数学前沿的无限期望
今天以姜伯驹为代表的一代数学家致力于数学的推广与普及执着于数学人才的引领和培养让数学之美为人所知引人入胜。
姜伯驹让数学从殿堂走入生活躬耕三尺台、执教五十载宁静致远、为霞满天。
矢志不渝
“做研究90的失败10的成功。成功很快就过去了经常要面对的是失败。”
“困扰是习以为常的这是常态。”已迈入古稀之年的姜伯驹如此谈及在数学领域潜心钻研近60年的感触。
姜伯驹生于数学世家其父姜立夫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早年的老师姜伯驹16岁考入北京大学自此一生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之所以考入北京大学数学方向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不管你念什么要找有最好的老师的地方。”
谈及对数学的兴趣两件往事让姜伯驹记忆犹新。第一件是姜伯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函数是可以积分的话是不是至少在一个点上要连续”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数学系学生来说是常识但对于一年级的姜伯驹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思考的日子是痛苦而幸福的夙兴夜寐整整一个星期想通了。这件事让姜伯驹进一步萌发了对数学的兴趣也初步树立了钻研数学的自信。
第二件事是三年级系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指派教师指导其学年论文。指导姜伯驹的是江泽涵江泽涵给姜伯驹看了一篇刚发表于一本匈牙利期刊的数学论文姜伯驹看后发现文章的论证是不对的告诉老师老师起初不相信后来认可并鼓励他重新论证或推翻其结论遗憾的是姜伯驹未能做到“这件事情告诉我首先搞研究不能迷信于前人哪怕是大家其次数学之研究往往是留有遗憾的。”
“问题解决不了就先放下但不要放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姜伯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当年他质疑的结论终被人推翻。就这样一个问题被姜伯驹惦记了整整30年。
北大读书期间优异的成绩让姜伯驹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成为了江泽涵先生的助手开始从事不动点理论的研究。
上个世纪60年代刚满25岁的姜伯驹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的Nielse
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
不动点理论。从此学界将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