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的变化将投资转让净收益也分解为投资转让净收入和投资转让成本,分别填列在收入总额部分和扣除项目部分,更好地体现了配比性原则。投资收益中股息性收入填报股权性投资取得的股息、分红、联营分利、合作或合伙分利等应计股息性质的收入,金额不需还原。这与原申报表的填列是不同的,与计入利润总额中的投资收益保持了一致性。这一变化引起的相应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也作了调整。具体如下:将未还原的股息性所得直接计入纳税调整前所得,经纳税调整后并入纳税调整后所得,在此基础上加第19行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所得税额后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这一过程相当于下列公式:股息性所得应补税的投资收益已缴所得税额股息性所得的还原数之后,先就股息性所得的还原数全部缴税后再从应纳所得税额中减去第25行境内投资所得抵免税额该行数据即为第19行数据。此关系单独列公式如下仅指应予补税的股息性所得:股息性所得应补税额股息性所得股息性所得已缴所得税×投资方适用所得税率股息性所得已缴所得税股息性所得股息性所得已缴所得税×投资方适用所得税率被投资方适用所得税率
f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则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前就已作为免税所得从纳税调整后所得中扣减。即应纳税所得额股息性所得免税所得免予补税的投资收益。三、扣除项目部分的变化扣除项目按大类列示,不再反映期间费用的明细项目;主要包括销售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投资转让成本、其他扣除项目、扣除项目合计六项;而其他扣除项目中不包括公益救济性捐赠、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赞助支出。四、应纳税所得额计算部分的主要变化纳税调整增加额与纳税调整减少额在主表中按总数填列,其明细内容分别列示在附表四和附表五。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计算基数为申报表主表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改变了原表按4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作为计算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计算基数的做法,使该项变化与企业所得税法中“纳税人金融保险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的规定相吻合,提高了其可操作性。这一过程用公式可表示为: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应纳税所得额×3%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其他的纳税调整事项五、新所得税申报表例解某市化妆品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消费税税率30%。2004年度的生产经营情况
f如下:1.自身经营:取得产品销售收入5500万元;应结转的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