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关键词:先验观念论经验性实在论经验的实在牟宗三
0、引言:牟宗三误读了康德?在康德方面,牟宗三几为华人学术界公认权威。然而邓晓芒(2001)指出,牟宗三误读了康德。其表现在,将经验性实在性与先验观念性2“这两个共同构成人类知识而不可分割的观点割裂开来”“并为康德编造出了一个‘超绝的观念性’。邓认为这是一个“硬伤”,”。3(邓晓芒2001,pp41-42)本文将就这一作一。需预先指出的是,这一“硬伤”并非牟宗三发明,之前有康蒲斯密(参见:康蒲斯密,p153,p332等处)。1、康德术语的区分通过考察康德文本,本节希望得出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几个术语的典型意义。1.1经验性(empirisch)与经验(Erfahru
g)“经验性”,或(庞景仁)译“经验的”。但这个词之修饰别的词不同于“经验”,康蒲斯密将其区分为“empirical”与“ofexperie
ce”。为行文方便,凡引文译为“经验”或“经验的”,一律改作“经验性”,以<>标明。4经验性的,就是必须“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A20/B34,杨-邓本5,p83)。感觉是对象刺激我们时“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A20/B34,p83),如此“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是感性(A19/B33,p83);故经验性意为:包含有对象(此处为物自体)对我们感性的刺激。这种刺激使我们与对象发生了直接关系(直观);这一直接关系,是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质料的(A19/B33,p83),从而“经验性的”意为包含有物自体对我们感性的刺激并且这种刺激作为质料。无论是直观还是概念,“如果其中包含有感觉(它以对象的现实的在场为前提),那就是经验性的。(A50/B74,p106)”。因此“经验性”的正相反对者必定不包含有物自体对我们感性的刺激并且不作为质料而作为形式。这样,“经验性”就区别于“纯粹”(rei
)和“先验”(tra
sze
de
tal)。康德对“纯粹”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知识不和它无关的东西掺杂;二是知识不和任何经验或感觉相混且又是完全在先天成为可能的,此即“绝对纯粹的。(A11,韦p53)此处为后义。绝对纯”粹无关于物自体的刺激而是纯粹形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