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随即成为情感本身,从而体验到与他人同样的快乐或痛苦。这就是同情发生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发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为什么我们把节俭、慷慨、孝顺、礼貌归为美德呢?这就要谈谈同情的作用了。“休谟把道德分为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自然之德包括柔顺、慈善、博爱、慷慨、仁厚、温和、公道、节俭、决断等,人为之德是为‘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认为措施或设计’⑤,包括正义、忠顺、淑德和礼貌等。”⑥同情使这些道德成为普遍的美德。同情使人们对自然或人为之德感受到快乐。当旁观者看到美德所有者快乐时,他们通过想象感受到同样的快乐,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认同这种道德,并向其模仿。这样,通过同情,一个人的情感传递给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成为社会共同的情感和道德。这样一来,道德感就超越了个体性达到了普遍性,为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提供了理论证据。
三、同情理论的局限性休谟认为,道德的判断取决于我们的情感,而情感又建立在同情能力上。当旁观者同情于情感所有者的快乐时,旁观者就对此行为持肯定态度,并给予善的评价;而当旁观者同情于情感所有者的痛苦时,旁观者则持否定态度,并给予恶的评价。舍勒在《同情现象的差异》中对同情做过精到的分析:“任何一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有着一个具有个性的自我,对这一自我,他人不可能达到等值的理解,而只能认识那些有我们的个性本质所共同规定的方面。”⑦休谟也意识到了以个体同情产生的情感作为道德判断标准是不准确的,因此也做出了修正。同情者要通过理性的运思,对自发的有限的同情作出矫正。这样同情才获得普遍性和共同性,在此基础上的情感才能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然而,人性是复杂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序列,是情感、认知、价值、联想、需要、环境等因素交互整合的过程。”⑧因此,情感并不必定产生道德,休谟夸大了情感的作用。
⑤⑥
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477页。吴亚玲,《论休谟的同情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⑦德舍勒(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社,1999年。⑧李建华,《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f人们的善恶观念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通过认同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情感也受到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观念的制约。撇开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直接以人的情感心理因素来解释道德行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