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鉴赏
阅读书籍:《儒林外史》学院:化工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1班姓名:曹维学号:3013207186
f学而“优”则仕
第一次接触到《儒林外史》还是在初中时代,看完《范进中举》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到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吴敬梓这位清朝讽刺小说的巅峰造就者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欲望和人性扭曲的病态王朝之末。深谙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这一点无疑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使得《儒林外史》最终成为“封建帝都的最后一瞥”。《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中国古代自隋朝创建科举制后,读书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十年寒窗苦读,为了那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自古就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想而知这封建的科举制残害了多少有志之士。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在当时本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政治,为国家出谋划策,国富民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科举收取大量人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借用科举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而读书人的目的也在改变,渐渐成为谋取权利的手段。那么我们该批判什么?是科举让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还是知识让水晶化为石块?我想最终还是归结到了那饱含争议的话题欲望!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使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r